2005年12月11日,英国邦斯菲尔德(Buncefield)油库发生爆炸,造成43人受伤、2000多名居民撤离,经济损失约10亿英镑。2013年10月8日,山东某供气公司发生煤气柜爆炸事故,造成10人死亡、33人受伤,直接经济损失约3200万元。2018年,河北盛华“11·28”重大爆燃事故致24人死亡、21人受伤……这些事故均是因为工况异常未及时发现、工艺报警值设置不合理、响应不及时、响应方式不正确、报警泛滥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发生的。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?
2022年初,应急管理部出台《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(试行)》和《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引导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创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,运用信息数字等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安全风险防控能力,实现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目标。
笔者在相关企业检查发现,大部分危化品企业已按《指南》要求建立了信息化平台,初步具备双重预防机制、特殊作业许可与作业过程管理、人员定位、智能巡检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等基本功能,但存在一些问题,包括:未充分将信息化平台有效用于安全生产服务,各系统模块与平台数据交互不畅通,数据不共享、不兼容;平台管理混乱,无专人管理,平台显示终端有的布置在安全管理部门、有的布置在中控室、有的布置在门岗;有的企业花费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创建的信息化平台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,被“束之高阁”,生产异常信息完全依靠现场一线员工处置,是否处置或处置是否得当无人监管,造成监管滞后或事件发展成事故。
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,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管理局积极探索,总结好的经验做法,引导企业深入开展“工业互联网+安全生产”功能开发应用工作,设立“安全驾驶舱”,独立于生产系统外的应急调度中心,用于各类信息化系统(安全基础管理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、双重预防机制、特殊作业许可与作业过程管理、智能巡检、视频监控、人员定位、生产报警系统等)的集中监督管理。
“安全驾驶舱”具备以下几个功能。
一是实现报警监督管理。企业将内部所有的工艺报警、联锁切断报警、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和消防报警、视频监控等信息全部引入“安全驾驶舱”—应急调度中心,24小时专人监控生产报警的处置情况,解决报警不处置或处置不及时等带来的不可控后果。
二是智慧预警和分级推送。“安全驾驶舱”信息化平台根据报警等级实施智慧预警和分级推送,及时将重点部位、重要指标报警信息(报警时间、报警部位、报警值、处置情况等)推送企业相关负责人接收终端,从监管角度保证报警有效处置。信息平台设置报警数目趋势统计(每班/日报/月报等),形成比例图,从图形比对进行报警深原因分析;同时定期组织生产、技术、安全、设备、电气和仪表等部门,对工艺报警数据开展纵向、横向、多维度统计分析和风险研判,根据研判情况,及时向工艺报警多、数据异常的岗位派驻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现场跟班,直至解决问题。
同时,“安全驾驶舱”建设和信息化平台整合过程中,完善了工艺报警管理,梳理了操作规程工艺参数一览表、工艺卡片、DCS及SIS系统报警联锁等参数值,完善了报警联锁值设定值,重新划分了报警优先级,解决了多工序报警共用同一操作站的问题。
三是领导干部现场跟班管理。“安全驾驶舱”信息化平台设置领导干部现场跟班模块,根据报警分析研判结果编制每月跟班计划,对领导干部跟班过程进行全程监控,包括跟班路线、跟班时间、发现的隐患、隐患整改情况、隐患汇总分析、考核报表,并具有报表导出功能。
领导干部现场跟班与带班不同,跟班工作时原则上“脱产”,事务性工作交由授权人全权处理,非紧急不得返回岗位。每名领导干部每月至少跟班工作一次,每季度至少一次夜班,每次跟班工作时长不得少于一个运行班次。
四是特殊作业监管功能。“安全驾驶舱”也兼具对特殊作业过程监管的职能,专人通过视频监控、人员定位、特殊作业模块对当天特殊作业(作业安全措施落实、人员监护是否到位、作业审批是否完成、现场是否按时检测并合格等)进行监督巡查,从监管角度对作业风险进行把控。
“安全驾驶舱”的探索应用,在按照《全国“工业互联网+危化安全生产”三年行动计划》《全国“工业互联网+危化安全生产”数据支撑平台建设规划指南》《“工业互联网+危化安全生产”行业数据接入指南》等文件要求的基础上,结合本地安全生产实际情况,开发应用新的模块,以实现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,建立高效、可靠的信息化体系,不断改进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弊端,从而帮助企业系统、便捷地实施安全生产管理,提升安全生产水平,达到防范化解各类潜在安全风险、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的目的。